- 以下所有内容均为本人狭义观点,带有强烈情绪,请理性看待,如有错误请联系我纠正或删除
或许从上个学期开始,我就开始对期中与期末有些恐惧了。并不是说课程很难、很多,害怕考试考不好(
我并不怎么关系考试成绩)。主要是由于从大二开始,我们便多了一门课程——科研工程与实践。
进入电科教改班(一切的开始)
关于这门课,主要是因为培养方案改变而孕育而生的的。西电有一个传统(应该是传统吧),大一入学后,会有一个新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是三门:数学、英语、物理。然后可以选择提前大类分流(正常是大一结束进行分流,根据大一考试综测进行填报志愿分流),进入细分专业的教改班或卓越班或其他特殊班(一般的学院都是这俩个班,空间学院好像只有一个特殊班——钱学森班),我们那一届的通知是:关于2022级学生实验班选拔的通知。
我呢,算的上幸运,或者也能说不幸运。22年入学,刚好赶上西安新冠疫情,然后被迫推迟开学,同样的开学考试也推迟了。西安疫情结束了,我们那有疫情了,因此来学校就只能隔离了,我记得当初来学校要在西南角的彩钢瓦房隔离一周,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内隔离永远是俩人一间(我之后还隔离了一次,大一下阳了),隔离完已经将近国庆假期了,好像只差几天。好了,回归正题,入学考试时,我刚好在隔离,便申请线上考试,我的临时室友是大三的,他已经经历过许多次线上考试。我的临时室友便给我传授线上考试经验,如何在“上有对策下”生存
具体的监考政策如下图所示,我的临时是由告诉我,可以通过电脑腾讯会议去拍摄全身,用另一台电脑接受试卷,自己的手机登录同一账号,再接受一份试卷,电脑进入腾讯会议可以手动关闭麦克风权限,但在其他人看来,你是开着的,他为此还专门给我演示了一下。考试时,用他电脑对我进行会议录像,然后他用我手机接受试卷,并且用他自己手机进行拍照搜题,而我用自己电脑正常接受试卷,并做题。如果有不会的,直接问他就行,因为会议录不到声音,此方案完全安全。
虽然有了这个“鼎力相助”的室友,但是其实我本没有怎么作弊,他每次问我,第x题需要不要,我的回答就是不需要,毕竟刚上大学,还是胆怯,即使在正式考试前,我俩已经试过,但我还是没有不放心,害怕作弊被抓,所以,即使有一套标准的作案流程。我还是诚信考试。
不过也是运气使然,即使自己当初基本已经忘得差不多,但还是凭借运气,考了不错的成绩(或许吧),在来西电前,便听说西电第四次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评得A+,全国第一,那时可谓心驰神往。直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改班。过了一段时间,便通知我面试,我记得当初要面试名单就30多人,我还在担心能不能面试通过。结果吧,其实面试就没什么压力,基本是去面试就通过,23人组成了最开始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改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教改班没招满的情况?
其一,教改班报名要求高考成绩在全校前5%,能报名的人本身就不多。 其二,我们这个教改班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改班,而我们学校是在第四轮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评估中获得A+,此电子科学与技术非彼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与专业是两个概念。本科生讲专业,而研究生讲学科。 最后,说个我知道的不算小秘密的小秘密,就是23届,我们院实验班专业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转成了“光学幸喜工程”便导致,俩个班加在一起招生不足10人,但还是开班了。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名字还是比较关键的,即使不是正版。就像“雷碧”之于“雪碧”。
培养方案改变(算是痛苦真正的开始)
每个班实验班都对应一位负责人,负责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或许还干别的,只不过我不清楚)。大概因为我们学院单独分了出来(应该是2022年,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分开,分为物理学院和光电工程学院俩个学院),领导满腔热血,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用学生质量(或许)来提升光电工程学院在本科生中的声誉,于是便提出培养方案的变更,而我便成为该方案下吃螃蟹的一批学生之一。
在培养方案(教改班实施方案(试行)2022)中,主要提出以下三点目标:
- 厚基础
- 重创新
- 宽视野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关于第二点重创新而言,下文中又提及双导师制
也正是这俩点教改班实施方案导致了我所痛恨内容——“科研工程与实践”的诞生。
真正的痛苦
正如培养方案中所言,鼓励学生从大二起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开展科研训练。在2023年暑假末期,我们班的负责人通知我们,自主联系导师,他已经给学院内所有有资格的导师提前说过了(硕导或博导),一位导师最多带3到4名学生。与导师联系好之后,将自己选择的导师告知于他。并且通知我们,下个学期开始,你们将开设一门课——“科研工程与实践”。
大二开学初,我们在课表上便多了一门课,课程的老师是我们班的负责人,起初我们并不理解这门课该怎么上(其实现在我也不理解),更不理解为什么上课的老师为什么是他,不是我们所选的导师。我们便在班级群里发问,他说第一次由他讲解一下这课怎么上。于是我们便在他的讲解之下,简单了解一下该课程。
这门课需要我们自己联系导师,自己与导师联系时间,各自上各自的课,至于课表上后续安排的这个课,他回去会全部取消掉。。至于导师给你们上什么、怎么上一切由各自的导师决定。不过需要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汇报,汇报你们这半个学期以来的成果,并且安排答辩,答辩的老师从我们所选的所有导师中随机抽取3位。
其实刚听到这样的消息,感觉还不错,提前科研,培养科研技能,充满憧憬。但现实很快泼了我一头冷水,我开始与我是同一个导师的同学一起联系导师,问什么时候开展。因为并没有强制安排时间,双方都是有别的事突然的事,那先将该课程滞后(大二秋季学期还有大量的物理实验,经常凑不出一个共同的时间段),时间随意便有这样的特点。克服时间的困难,拼凑出一个空的时间,新的难题紧接着出现了,导师问我们,这个课上啥,怎么上?我们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将负责人给我们讲述的转述给导师,这让我们开始怀疑他(负责人)有没有给老师们讲清楚,这门课到底该怎么做。
我所选的导师是计算成像课题组的,他便给我们给安排第一次上课,先带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成像。但一道砍后有另一道坎,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任何有关“计算成像”的专业知识,只能像科普一样知道什么计算成像可以向仿生角度上创新之类话,比如:什么动物眼睛可以看到墙的另一边;什么动物眼睛有一圈等。老师其实也很无奈,我们基础知识欠的或许有点多,任何光学的课程都未曾开设(直接有关光学的课程得等到大三开开设),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当初还在上大学物理。
或许我们太忙,也或许我们没有任何基础,导师难以雕刻我们这些石头。也或许我没有提前了解导师的性格,只关注了自己的兴趣点,选到了“散养性”导师。期中答辩前,我们仅与导师见了那仅有的一面。期中答辩来的很快。
考试前还是刚考完期中,负责人便在群里通知我们期中答辩,要求我们完成论文(其实形式也不一定要求是论文)与ppt进行提交。
我们慌了,什么都没有,怎么办? 我们开始紧急联系导师,询问导师怎么办,导师也不知道怎么办,便列了一些选题,让我们一人一个,避免中期答辩重复,随机给我们一人丢了一个博士(我的是博士,其余人是博士还是硕士我就不清楚了)。就这样,我们被赶鸭子上架。
学长说给我丢来几篇论文,让我看看,说你就写个综述吧,时间紧急,任务艰巨。我们更慌,生怕自己什么都没做而出现失误。全班出奇的一致,是能尽可能把自己所学到的内容全盘托出。结果如何?本说好的每人4分钟,22个人,却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导师还并未提问)。最后集体被老师臭骂一顿,我还记得他们曾这样说“你们一个个讲理论,讲这么细致,我们研究这的,还用你们讲?”
是呀,我们需要给台下的一个个教授讲理论?我们讲的理论都以不一定学的对,还用给他讲?可是,学习这些全新的知识就像学车;刚学会手舞足蹈,迫不及待给教车的人示范,迎来的确实一顿臭骂。我们也很无奈,双方对此的认知并未达成一致,双方也缺乏交流呀。
不出所料,之后又是只见了一次面,便是期末答辩。对于一个只会1+1的学生,让他去做“55435431884*53154568”是困难的。至于这个学期,我们连导师未曾见一面都已到答辩的时间。
快到答辩时,通知我们去往北校区进行“透射高分辨率成像实验”的实验流程讲解。前天(4月24日)我们前往北校区,我本以为会像物理实验一样,那样做一个实验,会切切实实的实验现象(哪怕与理论不否),结果是几个博士生(硕士生)带我们进楼,看了一下实验台,说实验流程是“采集数据、设计算法、让成像清晰”。全程不足5分钟,双方就进入互尬阶段,他不知道讲什么,我们不知道问什么。他讲复杂了我们不理解,我们全是问题,不知从何问起。
一点反思
我在抱怨什么?
我抱怨这门课设置的太过模糊,我、老师双方都不清楚具体要干什么;时间太过随意,学生课程设置拥挤,没有时间投身于这门课程。可这还是在抱怨呀!反思何在?
或许站在学生角度上,我永远无法理解这门课程的设置,但转变思维,我好像有所释然了。其实无论它课程名称是什么,课程教什么,都会有人去抱怨吐槽。举几个例子:课程难度设置,课程简单了,有人抱怨这课很水,学不到东西;课程设置难了,有人抱怨这课听不懂,老师讲的不好。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人去抱怨,抱怨实质上就是因为事物并未符合自己所构想的方向发展罢了。规则的制订与修改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在不断曲折中向前发展。
我抱怨这门课程,因为他没有按照我的想法设置,我在这门课中不知所措。但好像并非如此,我现在觉得,我抱怨是因为我真的真的还没有爱上这个专业,没有找到方向。此话怎讲?上个学期遇到问题,如果有主观意愿去学习的话。这个学期前往北校区,我能不知道从何问起吗?为什么我一定要等到专业课学习光学基础知识之后再去深入呢?我的能力不够吗?我想我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我的室友是通院的,他们从上个学期开始便多了一门课程——“微控制系统项目设计”,其实我觉得该课程与我们的科研工程与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需要一个学期完成一个项目设计,每个开学初进行几节课的培训,之后组队完成一个项目。说是有培训,不过我听他们的描述,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每个学期科研工程与实践见一下实验班负责人一样。这门课对他们来说很难(或许),因为需要使用arm的mcu和fpga完成一个小项目,做的好的话,我个人觉得觉得完全不亚于一个普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同样地,其实他们也没学过相关知识。但我却很喜欢他们的这个课程,为何?我会一些这方面内容,我也喜欢这方面内容。我有课学吗?好像并没有。
所以,我真的还没有爱上这个专业。这样说,我们是论文、实验工作,大二早吗?其实并不早,提前自学光学知识,看论文,做实验。认认真真对待这门课程,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写出不亚于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水平的论文。再回过头看,好像我们也完成了“教改班实施方案(试行)2022”中重创新的要求。
我好像想起一句话,那是负责人曾经说的:你们只要按照我的安排做,放心这些要求(指培养方案中的)都就过了,你们只要“科研工程与实践”不挂科就等同“ 参加完成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项目并获得导师认可”(培养方案中“重创新”的要求之一)。
我好像想起一件事,每词答辩前都要求我们在系统(学在西电平台)中提交答辩PPT和论文PDF,每次答辩都在不断记录。学在西电现在签到也变得无比复杂,有些课程过程考核好复杂,纯粹为了过程而过程的感觉。
大学要求加强过程考核,对过程的记录便也是否重要,那好像能理解了。
我好像想说一句话,这门课好像挺好,无论是从初衷还是从目的都挺好,不好的好像是我。
不知道是否谈的上建议
尽管看上去很好,但好像还存在一些客观条件的允许。从上学期末开始加强签到考核,对于我们这种课程居多的班级,好像时间并不允许我们去像通院一样完成课程/项目。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生活。
课程多吗?其实对我而言,我觉得我们的课并不多,多的是课表上的课程。我觉得部分课程可能有些许重复了。我认为这个学期模电应该与上个学期课程电路分析合并。学时可以是俩门课程学时的1.3-1.8倍。这样也能保证课程内容安排得当,又能保证避免反复教授十分重复的内容。同样的,量子力学与数理方程合并,当然其余课程也有压缩的可能。
我认为,只有抽出一定的空闲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学生才有机会有可能学习科技前沿,实践科技前沿,同样地,抽出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必然导致着,学生可能加大娱乐化时间等等。我知道,大概率有人用“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这个我是难以反驳的,毕竟前面我说过“抱怨实质上就是因为事物并未符合自己所构想的方向发展罢了”,我这其实也还是抱怨罢了。不过,我认为,我是一名较理智的抱怨者,我站在我的角度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事物的发展好像就是“抱怨,解决,再抱怨,再解决,循环往复”的过程。
写在最后
对了,今天答辩结束,负责人发了一张表(如下图)。这一刻,我好像发现了一个循环,好像找到了教育滞后性。
其实我最开始写,是抱着愤怒的情绪写的。是想去吐槽:我的处境有多么难堪、我的实验班负责人是有多么脱离地面、多么理想。不过我慢慢地写,人也逐渐冷静,我好像看到不止三方的无奈(学生、导师、导师手下研究生)。大家(不止三方)好似都站自己的角度上做出了当下看似最好的决定,大家好像也都考虑了彼此。但为何我还是感觉这个过程有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我有点想不明白。